近年来,多伦县坚持生态优先,走人湖和谐共生之路,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着力点,打造新型旅游业态多伦“样板区”多伦湖水域面积2万亩,处于高山、沙地、草原之中,是锡盟地区重要的内部淡水湖泊,也是锡盟地区保持沼泽水域,滩涂,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之一,是内蒙古多伦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湖内大面积的湿地、滩涂、水面,为候鸟提供了优良的栖息、觅食、繁衍的场所。这里栖息着140余种鸟类,其中国家珍贵保护类一级鸟类20种,二级鸟类64种,三级鸟类9种,三有鸟类28种、无级别鸟类20多种。每年春季和秋季,成群结队迁徙的候鸟来多伦湖“歇脚”,齐聚多伦共赴“湿地之约”。
“微塑造”让湿地景观保持原生态。结合多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多伦湖景区相互依存、相辅相成的实际,多伦县坚持自然生态修复,维护生物多样性,创造更好的城市生态环境。为保证湿地生态环境良好,近几年,我县依托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、规模化林场建设,完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建设3.65万亩。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,累计投入近3.8亿元,完成环湖路建设36.32公里,湿地公园巡护道10公里,旅游接待中心、观景台、木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“潜提升”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。结合全盟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定位,多伦县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增加旅游发展新业态,着力提升综合接待服务能力,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,全面推进服务中心型驿站、景区型驿站、观景型驿站、门户驿站提档升级,新建旅游公厕11个。“潜提升”多元深度开发,持续实施“旅游+”融合战略,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。计划利用四年时间,实施多伦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档升级项目,概算总投资7.4亿元。今年,多伦县投资1.1亿元,实施多伦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补短板项目,主要建设景区入口及观景台码头景点提升、旅游厕所完善与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11项。
“强合作”推进区域旅游新格局。按照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、共享融合”的建设思路,多伦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特色,构建生态建设、文化旅游、体育赛事、共享融合的跨越发展新格局。主动融入和服务好“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”品牌旅游线路,继续巩固京津冀客源市场,推动“多伦湖—元上都”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。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,多伦县充分发挥区位好、生态美、文化强的优势和特色,全力为万里茶道城市合作搭舞台、建平台。2022年9月3日,“祁门红茶杯”2022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——万里茶道(中国段)多伦站的发车仪式正式启动,有力助力九省(区)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,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双增长。2022年,多伦湖接待游客9万人,实现收入371万元。
“创品牌”做大做强多伦旅游品牌。为推动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,融合体育赛事等活动,多伦县密切与中华文化促进会、中国龙舟协会等团体合作,相继推出“环多伦湖——元上都”公路自行车赛、冰上龙舟赛等品牌赛事活动。自2007年以来,多伦县累计举办全国性环“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”16届。环多伦湖自行车赛,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自行车手和全国各大新闻媒体记者,成为多伦精神文化活动的盛宴。同时,主动融入“北京冬奥会”,发展冬季文体产业,谋划推动多伦滑雪场项目,生态游带动乡村游、观光游、休闲游快速发展,助推多伦湖风景区实现正规化和产业化快速发展,接待游客能力不断增强,游客人数逐年递增。
“重体验”让生态文明,优秀文化直抵人心。多伦县坚持以文塑旅,以旅彰文,文化铸魂,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,更深层次,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,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、文化沉浸、生态研学等多主题差异化研学产品,带给游客融入自然的深度体验。多伦县生态游、乡村游、自驾游、研学游态势喜人。近日,多伦湖农耕主题庄园成功入选“2022-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”。集生态观光、科普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多伦湖,游客体验沉浸式的游览,让文化传播入脑入心,让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,保护自然成为社会共识。生态文明极大地激发了人湖和谐共生的基础动力,群众自觉养成了爱护多伦湖的共识。
“谋共生”促和谐,助推绿色发展。多伦县谋人湖共生,让湿地更好地助推绿色发展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,合理利用多伦湖生态湿地系统,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助力乡村振兴。合理利用湿地生态效益,科学谋划、开发湿地生态旅游,有效维护了内蒙古多伦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,切实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。2023年,进一步提升多伦湖景区软硬件水平,多伦县投资6700万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发展业态招商,其中基础设施建设2200万元,业态招商4500万元。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后,预计提升创建国家5A级景区得分55分,累计得分达到国家5A景区950分评定标准。同步推进《多伦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价方案》评审必发365手机版下载_365bet注册开户_线上365bet正网,力争年底前通过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审,实现全盟国家5A级旅游景区“零”突破。